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 文化园地 > 文学
视力保护:
固镇寻根
来源:天津电建 作者:张辉 日期:2015-05-28 字号:[ ]

  天津方言存在着“方言岛”现象,天津口音与周边地区毫不搭界,既有别于近邻北京,又与山东方言关系不大。天津地理历史和人口来源等社会因素对天津方言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不断移民天津,江淮人逐渐占了压倒优势,才确立了天津方言岛。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天津的专家、学者多次到皖北宿县、蚌埠、凤阳等地考察,最终将天津方言的“母地”锁定在安徽的固镇,并得到了语言学界的一致认可。

  既然找到了天津方言的语源之地固镇,那么那里的文化是否也影响了天津,换句话说固镇人的思想观念、性格行为是否也被天津人传承下来,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踏上了固镇。

  走近固镇

  固镇位于安徽北部,地域开发较早,古名谷阳镇、西固镇、固镇桥。1948年11月固镇解放时,设固镇市。1950年改为灵璧辖区。1965年7月建县。史书上记载,固镇古为我国东部的驿道之一,固镇驿为京宁古道凤阳至徐州间最大驿站。明朝时驿址在固镇老街,现存牛市巷一带的饮马井就是当年马号的专用水车。古时,固镇曾辟为观赏游玩之地,浍河清波荡漾,堤岸驿柳成行。顺河的插花庙,满堂彩塑。谷阳古渡对岸是火神庙、千佛阁、转香楼。在浍、獬河交汇处的九湾,是传说中哪吒闹东海的地方。

  固镇自古扼南北交通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各调倾国之兵共80万,在方圆百里的固镇东垓下(今濠城镇),进行了一次决定命运的“垓下”大决战,“四面楚歌”奠定了汉王朝长达427年的基业,“霸王别姬”演绎了动人的千古绝唱。如今,垓下古战场是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霸王一条街,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一座大型的“霸王别姬”雕像。

  固镇不太重视发展旅游业,有点像几年前的天津。也许夏天来此寻古觅踪不合时宜,我遍观远古战地,至少从表象上说遗迹基本上荡然无存,看不到霸王城因势而建的不规则四方城的轮廓。当年曾经上演过十面埋伏、楚歌金鼓历史话剧的偌大舞台,如今仅剩下荒丘土梗掩围在草木庄稼丛中,只有传说中虞姬留下的梳妆台和象征霸王、虞姬不朽爱情的榆抱桑能给人一丝欣慰。这一带的地名多半与霸王有关,“上马铺”“霸离村”等等。这里遇到的固镇乡亲,没有以成败论英雄的势利眼光,他们对项羽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虽然我眼前,只是丛树中露出的村壁,但有一点感触颇深,垓下古战场就在这物与人的深情拥抱之中。

  固镇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我走进悄然崛起的固镇县城,感受到这里到处洋溢着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气息。县城处处是满目绿色,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大道不断向前延伸。夏夜,鳞次栉比的店铺很晚才会打烊,路灯、霓虹灯、喷泉灯、高架灯齐放光明,把县城装扮得五彩缤纷。固镇,作为江淮古老而又年轻的县,优美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不尽的人文景观各具风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固镇人让人备感亲切

  在固镇县城,小到津浍牌社,大到津浍市场、津浍农贸城,许多商家都以“津浍”命名,“津浍”不是地名,为什么如此命名呢?我多方打听,始终不得其详,一些老者只是说“这么叫可有年头了”,这也许是隐含两地渊源、亲缘关系的一种暗示吧。

  固镇随小,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了解固镇,垓下文博大楼便是一处好去处。逐步富裕起来的固镇人,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渴求,固镇人爱创作、喜书画,大街上的书画社随处可见,而且多数培训招生;群众性的业余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仅县城中就有近十家诗社、文学社。固镇人更爱读书,我沿着县城中的固一路走了一遭,发现1000多米的一条街上除去国营的新华书店、淮河书城外,竟有着“艺海”、“科艺”等五、六家个体书店,学习气氛之浓郁可见一斑。固镇第一中学是安徽省重点校,升学率很高,乡下农民也不惜重金把子女送到这里读书。固镇有一风俗,孩子考上大学要大摆筵席,多的能达数十几桌,以至于许多饭店暑期都实行优惠政策,我在火车站看到,固镇最大饭店锦园大酒店也打出了“隆重推出金榜题名亲友同庆宴一次性满十桌送一桌”的横幅。

  固镇人的一些意识与行为和天津人十分相象,不,应该说天津人的一些意识与行为和固镇人十分相象。我特意来到固镇的老街牛市巷,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固镇乡亲,古朴的建筑、斑驳的门板代表着岁月的沧桑。固镇人热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问路,固镇人不仅会给问路的人指路,还会不厌其烦地解释道路的走法,有的甚至还会陪上一段。固镇人好客,客人到家吃顿饭,主人家里再穷就是借钱,也要招待得像模像样。固镇人爽直,说话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不斗心眼儿,让人一接触就能心感身受。固镇人也好热闹,他们有许多娱乐方式,下棋、玩麻将、打台球,爱听泗洲戏和淮北梆子戏,更爱听天津卫马三立的相声。我在固镇以出产花生闻名的王庄还看到,往往是三家农户合盖一幢小二楼,类似于“伙单”,三家人不见得是亲戚、挚友,但邻里关系好,相处十分融洽,从这一点上就能品出固镇人的人品。在固镇,天津人不会产生身在异地的陌生感,一切让人备感亲切。

  固镇人生活讲究舒服、安逸,用他们的话是,醉心于“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妻子儿女话灯前”。固镇有6万亩天然水面,从浍河闸到九湾的九曲十八湾浍水,盛产鳜鱼、甲鱼、螃蟹、大龙虾,再加上鳝鱼、泥鳅、鲇鱼等,可谓物产丰富。他们对水产品的“料理”也颇有研究,不亚于天津人的吃海货。固镇人比较讲吃,也会吃,图个“熨帖”,一顿早餐有干的、有稀的,往往一吃就是半个多小时。夜晚,大大小小的饮食排档遍布大街小巷,几个人围坐一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能消磨到后半夜。“热土难离”不仅是天津人的专利,固镇也有类似的现象,我在与县史志办的同志座谈中了解到:几年前,固镇人很少出去打工,打工人数远远少于周边的怀远县、灵璧县,只是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外出务工的人员才大量增加,但太远的地方去的人不多,主要集中在蚌埠、南京等距离较近的城市。

  似曾相识的固镇饮食

  也许天津人真的是嘴馋,我此行也把目光过多地投在了固镇的食品菜肴上。来之前听说固镇做菜有“重油重色,咸中带辣,重用香料,喜用香菜”的特色,与天津菜相比除了辣点之外,其余完全相同。第一天,县宣传部的同志请我吃饭,我尝过之后,连呼果真如此,一道红烧鲫鱼同天津饭店里的比,色香味俱同,甚至可以说一脉相承。席间,一道叫“卤豆皮”的菜让我十分惊诧,这不就是天津的锅巴菜吗。我跑到厨房问厨师,他讲,这个菜在100多年前就有了,豆皮就是绿豆摊的煎饼,卤用酱油、辣椒等调料加淀粉熬成,豆皮切块后与木耳、绿菜等辅料放到卤中稍微煮一下,出锅淋上辣油、香油、麻酱、腐乳汁、香菜叶即可。这真和天津的锅巴菜有异曲同工之妙,说不定天津的锅巴菜就是固镇传过去的了。

  浓郁的平民色彩,质朴纯粹的吃,我想应算是固镇人的特点了。固镇的早点小吃品种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天津人喜欢吃的油条、麻团、馓子这里也应有尽有,这里的油条在老人嘴里还叫“油馃子”,北京的油条可以说和天津的馃子大相径庭,但固镇的油条无论成色上还是形状上和天津如出一辙。固镇还有类似天津煎饼馃子的吃食,直名“煎饼”。摊煎饼的用料和方法和天津无异,但煎饼里有卷馃子的,也有卷火腿肠的,或者其它别的东西。全国各地挂天津包子铺招牌的,自然不少,固镇也不例外,我在一家“天津包子二店”看到他们卖的包子,有一种极像天津的素包,一种却像烧麦。我曾在蚌埠的天津水饺馆吃过饺子,但那里水饺的形状和天津一般家庭包的、饭店里卖的水饺不一样,半扁圆形,在面案上躺着立不起个。但在固镇,虽然没有找到挂着天津水饺招牌的店面,但我在火车站夜市街上,竟发现店家出售两种水饺,一种是类似蚌埠的,一种是和天津一模一样的。问及店主,她说这里许多人都包这样的饺子,她是从小就会包的。固镇的水饺馅儿种类没有天津多样,一般是牛肉或是猪肉,我尝了几个,味道还可以。可以感觉到,六百多年前江淮军民北上落户直沽,渐渐将天津饺子传回安徽故里一说是可信的,固镇饮食文化直接影响了天津,这种现象正是悠久绵长的历史积淀所致。

  固镇与天津,的确有着历史形成与文化传承间割舍不断的情节。我告别固镇,踏上行程,相约再会……(张辉)



打印】 【纠错】 【关闭